歡迎來到正觀雜誌社的網頁,我們定期出版的《正觀》,是一本佛教學術研究期刊,懇請十方大德以及專家學者共同支持,也歡迎捐款助印。若您使用本網站撰寫論文或學術研究,請加註說明。歡迎訂閱電子期刊。
期刊名稱:正觀 出版者:正觀雜誌社 出版地:南投縣,台灣 出刊頻率:季刊 創刊日期:第1期,1997年6月25日 |
Name: Satyābhisamaya Publisher: JhengGuang Magazine Place of Publication: Nantou hsien, Taiwan Frequency: Quarterly ISSN: 1609-9575 |
馬德偉教授(Marcus Bingenheimer)〈《別譯雜阿含經》的比丘尼相應〉一文在2008年的《佛學研究評論》(Buddhist Studies Review)刊出,文中建議了許多意義深刻的結論。
本文嘗試介紹馬教授的論文並且作一適當的回應,首先簡介文中的重要結論,接著引述「吐魯番殘卷」的「攝頌殘片」,此一組殘片不僅呼應漢巴文獻的〈比丘尼相應〉,也支持《別譯雜阿含經》第二首攝頌並非毫無根據。再其次,利用漢譯文獻對比丘尼資料作補充,最後,就幾個翻譯的細節,提出個人的想法,並以此向馬德偉教授請教。
蜚聲國際學壇的佛教文獻學家J.W.de Jong曾經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數量如此龐大的漢譯佛典文獻,即使他們只對印度佛教有興趣。」針對J.W.de Jong的說法,新一代研究Nikaya與阿含文獻的德籍學者Bhikkhu Analayo(無著比丘)也補充性地指出:「沒有任何的佛教研究者可以忽視印度語系乃至藏譯的文獻資料,即使他們只對中國佛教有興趣,因為唯有如此方可避免基於口誦傳承、筆錄轉抄或翻譯訛誤而對文本妄作結論的風險。」正是基於前揭這種「互為文本」的理念,因此在有關佛教文本的研究領域裡,「對勘」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學者之間經常採用的一種研究手段。不論是原典與譯本之間的對勘,或是同本異譯之間的對勘,這種隨文逐句式的語文性對讀不但可以提供我們大量有關各該文本的斠讎乃至文義解讀上的信息,並且也可以增進我們對文本之間可能發生的歷時流變的一些認識。《維摩經》是一部藉由漢地翻譯操作的介入而風靡中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異域文本,本文將藉著該一經本新近發現的梵文原典與漢藏諸譯之間的若干對勘,而嘗試指出這個異域文本所以能夠在漢地乃至東亞地區得到成功,在多數情況下,或許應該歸功於譯者們當年所採行的「歸化」走向的翻譯策略,雖然這種翻譯策略有礙於異域文化的真正引入。
18世紀西藏佛教格魯派學僧章嘉•若貝多傑(lCang skya Rol pa’ i rdo rje,1717-1786),從1736年到1746年,完成他的哲學上的名作宗義書:Grub pa’ i mtha’ i rnam par bzhad pa(略號:CGN)。在他之前,宗義書之集大成,由拉卜楞寺創建者妙音笑金剛(’ Jam dbyangs bzhad pa’ i rdo rje,俗稱嘉木樣一世,1648-1722)的《大宗義》(Grub mtha’chen mo)作為代表作。《大宗義》這本書,其中,第八品有部(24枚,哲蚌•果芒札倉版〈’ Bras spungs sGo mang par〉),第九品經量部(21枚),第十品唯識派(86枚),第十一品中觀自續派(102枚),第十二品中觀應成派(77枚),依此順序論述佛教;而佛教以外的學派,是在第七品以前處理的。一般認為,這是由西藏人完成之理解印度哲學思想之集大成。 章嘉•若貝多傑,即章嘉喇嘛二世是土官三世•羅桑曲吉尼瑪(Thu’ u bkwan/kwan bLo bzang chos kyi nyi ma,1737-1802)的上師,他的宗義書CGN,即是俗稱的《章嘉宗義書》(lCang skya grub mtha ’)。它是屬於思想史的考察,以深入探討教理的解釋方法而有名。附帶一提,土官三世的有名宗義書為《宗義書水晶鏡》(Gurb mtha’ shel gyi me long,1801)。
前述三位學僧是代表18、19世紀藏區之最高學者,他們是宗喀巴師徒所宣說的印度佛教正統派中觀哲學之代表者。由於目前似乎無漢譯文章介紹,本譯文的第一•二節曾載於《法光學壇》第八期(pp.53-92),2004年。此處重新改訂,另外加上第三節〈中觀派在西藏的歷史〉,一併刊出,其餘部分擬陸續連載,以饗讀者。最後,附上所依藏文版本,及校勘註記,以資參考。